成交不是「說服」來的,是信任堆疊後的自然發生──陪客戶看清他的需要,也陪自己走穩每一步銷售節奏
上一篇我們講到顧問式銷售的開場,是從「陳述 vs 詮釋」開始,練習用客觀中性的語言打開對話,讓對方放下防備,開始相信你不是來推銷,而是來幫忙的。
這一次,我想陪你往更深的地方聊,怎麼從「對話」走向「合作」,從「願意說」走到「願意買」。
一開始說「要瘦身」的,其實想找回狀態
這是一位媽媽走進我健身房的故事。她說她想瘦身,想找個有系統的方式,不要再只是自己亂做。
但我沒有立刻推薦課程,而是問她:「妳之前有瘦成功過嗎?怎麼做到的?」
她說,兩年前女兒結婚,她靠每天走路和控制飲食瘦了五公斤。那段時間她每天早上都會早起,覺得有件重要的事情等著她完成。
我點點頭,只回她一句:「原來那時候妳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
她沉默了一下,笑著說:「對啊,那時候不只是想變瘦,是覺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我沒有講課程,我只是陪她回憶、陪她整理、陪她發現——其實她真正想要的,不是瘦身,是那種「有掌控感、有節奏、有自我感」的狀態。
這就是我們上課裡講的第一個核心:要問出「客戶真正的需求」,而不是他以為的答案。
他說的是表層,他心裡的是深層。你問得越好,越容易陪他找到那個他真的在意的地方。
銷售不是拚輸贏,是共同釐清的合作
我在課堂上有說過:「問得夠深,成交自然會發生。」但那個「問」,不是記者式問話,而是像在走路。
陪他走過過去經驗,問問他試過什麼?
陪他回顧決定模式,他怎麼做選擇?
陪他看看情緒,他在意什麼、不安什麼?
最後,幫他整合這些碎片,讓他能說:「原來我現在需要的是這個。」
這時候你才介紹產品,不但順,也剛剛好。因為你提供的,已經不是商品,而是「幫他走下去的方案」。

客戶說「我考慮一下」的時候,他可能不是在拒絕
客戶說「我考慮一下」的時候,他可能不是在拒絕
我記得有一次,在健身房現場帶新進教練時,遇到一位阿姨來體驗課程。教練介紹完器材使用後,問她要不要加入運動計劃,阿姨點點頭,卻輕聲說:「我再考慮看看。」
新手教練有點慌了,轉頭看我,眼神好像在問:「老師,現在要說優惠嗎?」
我笑笑地走上前,沒有急著補任何話,只是坐下來陪她喝口水,然後輕聲問她:
「我注意到妳剛剛講『我再想想』的時候,語氣比較快,也不太敢跟我們對到眼,是不是有點不太確定?」
她愣了一下,然後緩緩說:「我之前報過別家的課,才去兩次就沒去了,花了一堆錢,後來一直放在心裡…覺得自己很沒用。」
那一刻我知道,她不是在拒絕我們,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再失望一次」。
我告訴她:「我們不急著讓妳報名。我們可以先從一週一次開始,找一個妳覺得最舒服的運動,慢慢把身體找回來,也找回對自己的信心,好不好?」
她點點頭,說:「謝謝妳聽我講。」
顧問式銷售就是這樣。不是等對方說「不要」,而是聽見那句「其實我怕再一次沒有成功」。你不是在處理問題,而是在先接住情緒。
也不是叫對方「別怕」、「這次一定可以」,而是用觀察和同理,讓對方感受到:「你有在聽我說,也有看見我。」

顧問式銷售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曲線
很多人問我:「老師,顧問式銷售有沒有一個標準流程?」
有,但它不是那種從A點走到Z點的直線,而是一條充滿彎道的信任曲線。
它可能是:
一開始打開 → 對話建立 → 開始猶豫 → 回頭再整理 → 才願意前進
所以我們在課堂上學的「八大提問技巧」,不是要你硬背,而是要你在每一個轉折點,知道怎麼回頭:
卡住了?先問問「他真正的在意點講完了沒?」
拖延了?觀察一下「他是不是害怕再次失敗?」
遲疑了?試著回去複誦他剛剛講過的需求,讓他重新聽見自己說過的渴望。
成交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願意陪他轉幾個彎」。
最後,客戶買的不是產品,是「你這個人」
這句話,我在課堂講了好幾次,但我想在這裡再說一次:
客戶最後決定買的,不是你產品多厲害,而是你讓他有沒有「被對待的感覺」。
你有沒有真的看見他?
你有沒有放下自己要成交的慾望,先站到他那一側?
你有沒有在他需要時間時,願意陪他慢一點?
他會記得的,是你的那份理解、那句話、那個節奏。
而不是你送的試用品,或你說過幾個專有名詞。
所以,如果你問我:「顧問式銷售最重要的是什麼?」我會說:
你怎麼讓他覺得,跟你說話,是一件「可以放鬆、可以被理解」的事。
你只要做到這一點,他自然會選擇你。
甚至會介紹更多人來找你,因為他知道——你是值得信任的那一種人。
如果你正在回想過去的某段對話、某個客戶、某次錯過的成交機會,那很好。
代表你準備好把這套方法活起來,而不只是學會。
下次我們會來聊聊「如何讓人難以抗拒的親和感」——那是銷售裡最被低估的關鍵,也是讓顧問式銷售變得柔軟又有力量的關鍵。
我會陪你一起把這條顧問之路,越走越順、越走越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