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著賺錢,先設計能長久活下去的模式 

擺脫「快錢思維」的四大挑戰

「我們再接幾張案子,這個月應該就過得去了吧。」你有沒有也這樣對自己說過,或在會議上安慰團隊?

很多B2B老闆創業剛起步時,憑著人脈、專業、拚勁,成功拿下第一批案子。案子一個接一個,看起來像是有進展,但一遇到市場變動、客戶延遲付款、訂單忽然暫停——整間公司就像在雲端上飄,沒有穩穩落地。

不是你不夠拼,而是你可能正在掉進「快錢思維」的陷阱。

這種思維的特徵是什麼?
短期看起來很有用,錢進得快;但長期下來,卻像不斷在玩一場接力賽,永遠沒時間喘息,也沒空建立底層體質。

你以為自己在創造營收,但其實是在透支公司的體力。

以下這四個情況,就是很多老闆常遇到的「快錢陷阱」:

❶ 一直殺價,越做越薄

為了搶案子,你是不是也常被逼著降價?降著降著,毛利快沒了,還被綁在超低利潤的合約裡,連調整空間都沒。 這樣做,做越多、賺越少,反而把自己困住。

❷ 做完就拜拜,客戶留不住

接案模式有個麻煩是——客戶用完就走。下次有需求又要從頭找新客戶、重談一次合作。
時間、精力都一直花在「開發」而不是「經營」。

❸ 每案都重來,累也做不大

每接一個案子,就要重新拉流程、重新算報價、重新喬人力,這樣不但容易出錯,公司也沒辦法規模化。久了你會發現:「怎麼永遠都在救火,而不是前進?」

❹ 錢在帳上,但花不了

最心累的是這種情況——看起來案子很多,帳面營收也不差,但現金就是進不來。
尾款一直拖、收款超慢,帳戶現金一緊,就動彈不得。

這些,其實都不是你不會經營,而是「營運邏輯沒設計好」。

你不用再更努力,而是該開始改變經營方式。

圖 / 擺脫「快錢思維」的四大挑戰
圖 / 擺脫「快錢思維」的四大挑戰

你現在的商業模式,真的能撐得久嗎?

❶ 你講得出「為什麼客戶要選你」嗎?

要讓公司長久運作,第一步就是——你得很清楚,你到底憑什麼存在

不是說你沒價值,而是很多老闆一開始靠關係、靠朋友介紹來的案子久了會發現: 「我好像不知道我們到底強在哪?」

這幾個問題,你可以試著自問看看:

  • 你的產品/服務,到底解決了客戶什麼具體問題?
  • 客戶選你,而不是選別人,真正的理由是什麼?
  • 你的解法,有沒有什麼「獨特點」,是別人很難複製的?

如果你回答得不夠具體,代表你的價值主張可能還不夠清楚。 一旦這一關模糊,後面的行銷、報價、招人…都會卡關。

❷ 你的錢,是穩穩賺、還是運氣好?

經營公司,不是「有賺錢就好」,而是這筆錢能不能常常賺、穩穩進來

有些老闆接到一筆大單,帳上數字漂亮得不得了,但月底薪資、房租一到,就發現現金根本撐不住。這不是賺太少,而是「沒設計現金流的邏輯」。

這邊你可以檢查幾個指標:

  • 你的收入來源,是不是只靠單一案子?還是有「穩定型+彈性型」的組合?
    (像是顧問月費+專案收費/訂閱制+顧問服務)
  • 你知道每件案子的實際毛利是多少嗎?
  • 你能預估下個月能收到多少錢嗎?
  • 固定成本(人事、房租)跟變動成本(廣告、外包)有清楚分類嗎?

當你對這些數字越清楚、越有邏輯,你的公司就越不會「營收看起來很好,但現金卻快斷」的情況。

現金流不是運氣,是設計出來的

很多老闆有個常見誤解:「只要營收夠,錢自然就會進來。」

但現實是——帳上看起來接了很多案子,實際上現金卻一直進不來。尾款延遲、開發票卻收不到款,結果人事、房租一到,馬上壓力山大。

所以我們要回過頭問一個根本的問題:你現在的營運,是靠運氣,還是靠設計在撐?

想讓公司活得久、撐得穩,你需要的不只是會接案,更要有一套「現金流進來有節奏」的設計。

三個基本構成,讓現金流更穩定

1.收款節點要有「設計過」

不是單靠「完工才收尾款」,而是把付款分成幾段,讓每一階段都有錢進來。

舉例:

  • 專案類:簽約收30%,設計定稿再收40%,完工結案收尾款。
  • 顧問類:月費制、每月固定開帳單,定時自動扣款。

這些設計的目的很簡單:讓錢能提早進來、節奏可預期,你才有餘裕應付營運支出。


2.支出節奏不能亂

支出如果沒節奏,帳上再多錢也會瞬間見底。

你可以試著這樣操作:

  • 所有收入進來後,先扣固定營運成本(如薪資、租金)
  • 剩下的,才考慮投資、升級、分紅
  • 每月用現金流表盤點一次收支節奏,提早發現「快缺水」的徵兆

一句話總結:控制住現金節奏,你才能掌控經營節奏。

3.有沒有準備「緊急備用」?

現金流再穩,也會遇到「客戶延遲付款」這種事。

所以建議你一定要設一個備援機制

  • 至少預留2~3個月的預備資金
  • 或申請一條循環信用、企業貸款額度放著不用
  • 部分老闆會用「保險型投資」當後盾

這些安排,讓你在突發狀況來臨時,不會一次斷水就乾掉整間公司

三種穩定現金流的做法,老闆們可以參考看看

方案打包,不再單次報價

把原本一張一張報價的方式,打包成「固定方案」。
比如說:室內設計業可以設計【顧問月費制+後端施工報價】,前段先穩收顧問費,後段才進場做案子。

這樣就能讓營收更穩定,也更好排程。

訂閱制或年繳合約,提高續約率

如果你做的是顧問、系統、保養服務,其實很適合設「年繳/季繳」的方案。
先收一筆,減少每月追款的壓力,還能提升續約機率。

自動收款系統,別再靠手催

別再靠助理一個個發Line或Email催款了。建議導入會計/CRM工具(像是 Moneybook、Xero、QuickBooks),自動寄帳單、自動提醒、自動對帳,時間省很多,成功收款率也會提高。

你現在賣的,不只是服務,而是一套「能穩穩收錢的邏輯」

現金流從來不是「運氣好」就會有,它是一種可以透過流程、工具、收款節點來設計的能力

當你抓到這個節奏,你會發現——以前靠意志力撐下來的日子,現在靠結構,就能走得更輕鬆。

圖 / 你現在賣的,不只是服務,而是一套「能穩穩收錢的邏輯」
圖 / 你現在賣的,不只是服務,而是一套「能穩穩收錢的邏輯」

從「賣單」到「賣系統」,才是真正能活得久的關鍵

很多老闆其實都很會談案子,案子談得下、價格殺得贏,客戶滿意、團隊也佩服。
但只要你一休假,公司就停擺。只要你不出面,案子就談不下來。

那代表什麼?你不是在經營一間公司,你只是在拚命撐業績

真正能撐久的事業,不是靠一張張訂單硬拚出來的,而是靠一套能「自動運作、穩定收現」的營運系統

所以接下來,我們不是在教你「怎麼再多談一張單」,而是幫你設計一個方法,讓這樣的成交方式可以被團隊複製一百次

這三個方向,讓你開始「系統化經營」

❶ 流程化:讓大家知道怎麼做才算標準

你可以這樣思考:

  • 你的接案流程是標準化的嗎?
  • 從「接洽→報價→簽約→收款→執行→驗收→售後」,每一步有明確動作與節奏嗎?
  • 團隊每個人都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嗎?

像有些顧問公司,就設計出一套「成交SOP」:首會後24小時內發送提案 → 3天內完成合約 → 5天內安排啟動會議

這種節奏一跑順,案子自然不容易掉、也不會卡在老闆身上。

❷ 自動化:該用工具的地方別再用人力硬撐

不要再用Excel追進度、靠人記合約內容了。

現在的好工具很多,像:

  • CRM(HubSpot、Keap、Zoho)、Notion+ClickUp追客戶狀態
  • 自動寄合約、報價單、付款提醒
  • 建立雲端資料庫:報價模板、簡報、話術都能快速複製使用

舉例:間室內設計公司導入了自動收款工具,合約一寄出就附上線上付款連結,結果付款率提升20%,行政時間還省一半。

❸ 彈性化:一季檢查一次,系統才跟得上成長

成長中的公司,一定會變。系統不會一次到位,而是要不斷調整。
你可以這樣做:

  • 每季回頭看流程,收款有沒有延誤?案子哪裡卡住?
  • 市場變了,要不要調整報價或付款節奏?
  • 開一場內部回饋會議,聽團隊怎麼看流程,可以優化哪裡?

某科技顧問公司,後來把「尾款交付後收」改成「分段驗收收」,資金壓力大減,客戶也更滿意,因為每一步都清楚有交代。

重點不是「你賣什麼」,而是「你怎麼讓它跑得下去」

記得這句話:你真正賣的,不是服務本身,而是一套能夠穩定營運的邏輯。

當你能讓業績不再只靠個人,而是靠流程+系統+團隊一起跑,你的公司才不會每年都像打仗,而是越來越有節奏、有底氣、有未來。

從現在開始,也能打造出屬於你的長久模式

看到這裡,也許你心裡已經浮現一些想法:

「我們的案子,是不是也能改成里程碑收款?」
「那些一直回購的客戶,是不是可以試著推年約看看?」
「我是不是可以先把報價流程整理出來,讓業務不用再靠感覺?」

這些靈感,其實已經是「轉變的起點」。

你不用一次做很大,不用馬上重設整間公司。只要挑一個你最熟悉的流程、最有感的痛點,從那裡開始動手優化,就夠了。

你可以先從老客戶下手,選兩三位願意嘗試新方案的熟客,把原本的報價方式,換成一個「你講得出口、客戶聽得懂、你收得到錢」的新模式。比如,把尾款改成分段收、把售後變成月費服務,或者,開出第一份年約維護提案。

接著你會開始發現——收款提早了、排程變順了、團隊更有節奏了。你會有第一個成果,而這個成果,會給你信心、也給你方法。

慢慢地,你就會想再優化第二個流程。也許是把合約流程從Word改成線上簽署,也許是把報價單存進雲端,讓行政自己能跑流程。這些看起來很小的動作,其實都在為你打造一個「能自己運作」的營運系統。

給自己一個期限,不用太長,90天就好。三個月內,你只要成功推出一個新收款方式,或設計一個團隊能跑的流程,你就已經邁出了脫離「靠人硬撐」的第一步。

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不缺會談單的人,缺的是願意動手設計能持續收錢的系統的人。
而你,正在成為這樣的老闆。

為長期發展下好根基

經營公司,很容易被「眼前的營收」牽著走。

當客戶在催進度、團隊等著發薪、市場又出現新競爭者時,誰還有心思坐下來慢慢設計系統?
但越是在這種時候,我們越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現在做的,是讓公司賺錢,還是讓公司活得下去?

拚快錢,的確很迷人。看到案子一筆筆進來,業績飆升的感覺讓人很有成就感。

但你我都知道,真正能走遠的,不是靠爆單,而是靠「撐得住、接得起、放得下」的底氣。

這篇文章不是在叫你慢下來,更不是叫你不要賺錢,而是提醒你:
在你忙著前進的時候,別忘了回頭看一下這條路有沒有鋪好。

你需要的,不只是更多客戶,而是一套能讓團隊跟得上、現金流穩定下來、營運不靠單點爆發的邏輯。那會是你五年、十年後,還能穩穩走在這條路上的原因。

所以,無論你現在在哪個階段,不妨從一件事開始——設計一個收款節點,整理一份能被團隊複製的流程,或和你的老客戶聊聊長期合作的可能。當你願意從系統著手,整間公司的氣質與命運,也會慢慢改變。

最後想送你一句話:「真正厲害的商業模式,不是賺最多錢的,而是活得最久的。」

只要你願意從今天開始踏出第一步,我相信——你會打造出那種不只撐得下去,還能讓人想跟你走更久的事業。

你可以的。慢慢來,但一定要開始。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