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亮眼,卻因「分錢」跑光?
幾年前,一間科技公司,每月營收穩定破千萬,看似發展迅速、客戶滿意、員工也很買單。但就在某一季,幾位股東要求分紅、合夥人主張業績獎金、幾位關鍵員工也期待年終能有大獎——老闆爽快答應,結果半年後,公司因資金週轉不靈,緊急融資失敗,被迫裁員,甚至關閉一個核心事業部。
這不是個案。
許多中小企業,尤其是第一代創業者,經常掉入一個致命誤區:以為「賺到錢」=可以「分錢」,卻沒設計出健康的分錢邏輯與順序。
更嚴重的是,有些企業甚至還沒算清楚成本、稅金、再投資資金,就先分完了利潤,留下的只有債務與危機。
這篇文章,我想帶你重新審視「分錢」這件事。不是從情感出發,而是從企業治理與風險控管的角度出發:
收入再高,如果分錢邏輯沒設好,也會讓企業走向破產。
接下來,我會帶你拆解:
- 什麼是「分錢邏輯」?
- 常見錯誤的分配方式
- 如何設計健康、可持續的獲利分配架構
你可能不需要賺更多,但一定需要「分對錢」。
何謂「分錢邏輯」?核心要素拆解
所謂「分錢邏輯」,說白了就是:當公司有了盈餘,到底該怎麼分?要分給誰?分多少?什麼時候分?
這不只是財務問題,更是一種組織治理的設計能力。
一套好的分錢邏輯,應該能夠做到以下三件事:
- 穩定股東信心,不讓內部內耗
- 讓關鍵夥伴願意長期投入,不斤斤計較
- 激勵員工又不損害營運風險
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拆解這套邏輯的核心架構:
❶ 股東回報機制:利潤≠立即分紅
不少創業團隊在初期沒立合約,到了有錢時就靠情分決定分紅比例,結果常常為了「誰比較辛苦」、「誰比較資深」爭得面紅耳赤。
健康的股東分紅邏輯應包含:
- 利潤分紅有「比例」也有「條件」
→ 例:稅後盈餘的30%可分紅,其餘用於再投資 - 分紅周期固定(如半年或每年),避免隨意支出
- 股東回報不一定是現金,也可以是增資、股權增值機制
小提醒:賺錢的公司會分錢,但活得久的公司,一定是「有順序地分錢」。

❷ 夥伴分潤設計:把人留住,不是綁住
許多創業團隊會邀請共同創辦人、技術長、業務長等成為合夥人,但如果沒談好清楚的「貢獻與回報對等」邏輯,常會出現「躺分」或「退出糾紛」。
健全的合夥機制建議:
- 有實際營運貢獻者,才具備分潤/股利條件(而非只掛名)
- 訂定「退出條款」與「轉讓限制」:保護公司、也保護其他股東
- 可設計「動態股權」制度,依貢獻調整持股與回報比例
共事容易,共創難;分潤機制不清,創業夥伴再好也會變仇人。
❸ 員工回饋:激勵,不能只靠一次性紅包
有些老闆一年賺錢,就大發年終;明年沒賺,什麼都沒有。這種方式短期看很爽,但長期會讓員工對未來缺乏可預期性與歸屬感。
更有效的員工回饋邏輯應該是:
- 短期激勵:依據團隊/個人績效設計月獎金或季分紅
- 中期獎勵:年度分紅、目標達成紅利(例如營收達標獎金)
- 長期激勵:核心員工股權、限制型股份、分潤合約等方式,強化留任意願與認同感
員工需要獎勵,但更需要看見自己的「長期位置」。
錯誤分配的四大致命陷阱
當企業開始賺錢,老闆們最常遇到的難題不是「錢不夠分」,而是「不知道怎麼分」。
如果分配方式不合理,不僅會損害財務體質,更會破壞團隊信任與企業長期競爭力。
以下是常見的四種錯誤分錢方式,建議每位經營者都要自我檢視是否踩雷:
一、過度現金分紅,導致資金斷鏈
很多公司為了顧面子或平息股東壓力,明明現金流吃緊,卻仍發出高額分紅。最終只好靠借款或延後供應商付款撐過去。
這種做法會讓企業進入高風險區,尤其在景氣反轉、收款延遲時,往往首當其衝。
建議:任何現金分紅都應基於「稅後淨利、確定入帳、保留資金後」才考慮執行。
二、欠缺分潤條款,合夥關係失衡
「我當初出最多錢,為什麼現在你賺得比我多?」
「你都不管公司了,憑什麼還能分紅?」
這些話不是不合理,而是因為一開始沒有訂好遊戲規則。缺乏明確合夥條款,很容易產生績效不對等的爭議。
建議:所有合夥分潤都應以「貢獻+責任」為基礎,事前談好、白紙黑字。
三、激勵制度混亂,員工流動率高
當獎金制度過於模糊或落差太大,容易導致員工士氣低落。特別是關鍵人才沒有看到長期回報時,很容易選擇離開,甚至被對手挖角。
更嚴重的是,表現不佳卻能「平均分紅」的制度,會打擊優秀員工的工作動力,形成內部不公平感。
建議:績效獎勵要與貢獻掛鉤,不宜一視同仁,更要公開透明。
四、未設資金預備金,無法面對風險
不少公司將營收與獲利視為可分配資金,卻沒有設立「風險預備」與「再投資資金池」,一旦遇到突發支出(如設備故障、罰款、政策變動),就會出現資金斷裂風險。
建議:每年分配利潤前,至少保留 10-20% 作為現金儲備與創新研發用途。
要讓公司長期運行穩健,「不分錯錢」比「多分點錢」更重要。

打造健康分錢邏輯的三大策略
企業經營的本質,不是分得多,而是分得久、分得穩。若想讓分錢不再是壓力源,而是企業運行的助力,關鍵在於制度設計與資金節奏。
這裡整理三個核心策略,協助你建立起適合自己企業階段的分配邏輯:
一、建立明確的股東協議與治理結構
許多企業在創業初期未設立清楚的股東機制,導致日後營運遇到利益爭議、權責不清,甚至影響決策效率。
建議具備以下設計原則:
- 利潤分配公式明確:如稅後盈餘的某比例可分配,剩餘用於再投資與儲備
- 股東角色分明:出資型 vs. 經營型,報酬與權利設計應區分
- 表決與退出條款:確保公司能持續運作,不被個別股東意志干擾
良好的治理結構,不是為了防誰,而是保護每一位真正願意長期投入的夥伴。
二、設計與績效掛鉤的分紅與獎金制度
分紅不是福利,而是團隊共同創造結果後的共享。若沒有與績效指標掛鉤,分紅就成了主觀印象或關係導向,易引發內部不公。
實務建議如下:
- 訂定部門或個人 OKR/KPI,與年度或季度分紅綁定
- 設立門檻條件,例如:營收達標、毛利率維持在一定水準以上,才開啟獎金池
- 分紅比例應分為公司級(如營收毛利)、部門級(如任務完成率)、個人級(如貢獻指標)等層次
讓每位員工都知道:「只要我做對事、做出成果,我會有應得的回報。」
三、預留再投資資金與風險準備金
企業成長需要資金,但多數企業卻習慣將利潤全數分掉,忽略了再投入的必要性。尤其在數位轉型、設備升級、招募人才等關鍵時刻,更需要有資本預備。
推薦做法:
- 將每年淨利劃分為三塊:分紅(如 40%)、再投資(30%)、風險準備金(30%)
- 每年設立預算評估與資金分配會議,由核心團隊共同確認執行
- 規劃中長期資本配置藍圖,讓分錢邏輯與發展藍圖一致,不互相衝突
資源不能只用來滿足當下,還要能支撐未來。否則看似分得漂亮的今年,可能就是撐不過的明年。

案例分享
我有一位朋友,幾年前和幾個夥伴一起創了一間AI技術新創公司,幾個人從加速器出來後接了不少大客戶,業績衝得很快,兩年內營收就破千萬。很多人都說他們是那一屆「最成功的一組」。
但只有我知道,他遇到後來真正的難題,不是業績怎麼拚,而是:錢該怎麼分。
那時候他們開始有盈餘,有人想要分紅,有人想留著投資設備,有的股東因為家庭關係慢慢退出營運,但還是想保有一樣的權益。而還留在第一線衝刺的人,開始悶不吭聲地埋怨:「怎麼努力好像都沒有被看見?」
那陣子我聽他講了很多次:「我們公司內部卡住了,不想撕破臉,但又真的覺得這樣不對勁。」
我試著跟朋友分享,不要急著吵誰該拿多少,而是重新盤點:現在每個人的角色、貢獻、承擔是什麼?跟當初創業時有什麼不同?
從這個角度出發,他們可以開始調整原本一成不變的分潤結構,改成依據每年實際參與程度與營運貢獻做分配。有些退居幕後的夥伴,就自然從分紅制度中退出,而仍在拚的核心夥伴,則能對應回報。
後來朋友採用了跟我說,這個改變最大的不是錢分得比較平均,而是「終於有人把我們真正的貢獻講清楚了」,也讓團隊的信任感重新被修復。
另一個例子,是我在中國聽到的創業家的家族工廠,第二代剛接班。每年年底都會發很厚的年終獎金,員工當然開心,但只要問起:「今年有多餘資金可以升級設備嗎?」答案永遠是:「年終發完了,沒了。」
他說他之前很苦惱,說:「這樣下去,公司會一直困在原地,但只要一提改年終,就會被當成鐵公雞。」
上完課後他學習一步步拆解現金流與分配節奏,也設計了一套過渡機制:先不拿掉年終,但將部分比例拆成季度獎金,用績效與當季營收成果來連結;再來,為儲備幹部與工程主力建立專屬的貢獻獎金,讓願意承擔更多責任的人被明確看見;同時,每年盈餘中撥出一筆固定預算,作為設備汰換與員工訓練基金。
這些動作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分三年調整,但最大的改變是,員工開始理解「分錢」不是一種施捨,而是一套對應組織未來發展的設計。
你會發現,問題不在於「分錢這件事該不該做」,而是你有沒有把這件事做成一套邏輯、一種制度,甚至一種文化。
落地行動指南(OKR / KPI 結合)
知道該分錢,也懂得不能亂分錢,那接下來你可能會想:「這件事聽起來很重要,但我現在要從哪裡開始?會不會一動到分錢,公司氣氛就炸了?」
我想說,其實你不用一次搞定所有制度,也不需要立刻推出什麼完美方案。最重要的是,讓「設計分錢邏輯」這件事,變成一個公司正式在做的事,而不是你腦海裡的想法或年底才要面對的壓力。
我的建議是,從現在就把它當作你今年的目標之一,寫進公司的OKR裡。就像你會設定年度營收、客戶數、新產品開發一樣,也應該設定:「我們要建立一套公平、可長期執行的獲利分配機制。」一旦變成年度目標,團隊也會知道這件事不是老闆隨口說說,而是今年真的要落地的事。
當然,光有目標不夠,還要能衡量。像我協助過的公司,通常會抓三個結果指標來追進度:一是「我們是不是已經把制度草案設計出來、主要股東也點頭了」;二是「是不是已經推行新的獎金試行版,收到員工的回饋了」;三是「有沒有真的留下一筆錢,不是全發光,而是保留作為再投資或應急基金?」這三個指標,就能幫你看得出這套制度有沒有動起來,團隊有沒有開始適應這套新的邏輯。
那整個流程要怎麼跑比較穩?我會建議抓一整年的時間來推進。第一季先聚焦在「盤點現況」──哪些地方分得不合理?員工或合夥人心裡卡住的是什麼?這些都要聊清楚;第二季開始設計草案、討論怎麼試行;第三季選一個部門或某個群體試著跑一輪,邊跑邊調整;第四季就可以定下來全面實施,順便回顧整年哪裡做得好、哪裡還要補。
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硬幹、不會反彈,也能讓大家一步步跟上節奏。大家不是被逼著接受制度,而是看見這制度能幫助自己、也幫助公司活得更穩。
最後還是那句話,分錢這件事,說穿了不是在談公平,而是在談你對未來的設計有多負責。你要打造的是一個,分得出貢獻、撐得住變動,也能養得起未來的體質。
讓分錢成為企業永續成長的助力
很多人以為,一間公司只要業績夠好、訂單夠多,就能撐得久。但我們都知道,真正撐不住公司的,往往不是外部環境,而是內部的分裂。
而那個讓公司慢慢裂開的關鍵,常常不是理念不同,而是「錢分得不對」。不是分太少,就是分太早;不是分得不公平,就是分得沒邏輯。
這篇文章談的,不是該不該分錢,而是你有沒有設計好一套讓公司、夥伴、員工都能一起走下去的分配系統。
我們談了三個重點:
第一,分錢是一種邏輯,不是感覺;它應該根據角色與貢獻,而不是關係來決定。
第二,分配制度應該可被更新,讓制度跟得上公司成長與階段變化。
第三,分錢設計得對,就能激勵團隊、穩定結構、累積厚度;設計得錯,只會內耗與消磨信任。
現在,你可以從最簡單的地方開始。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們現在的利潤是怎麼分的?
- 是制度決定,還是憑情感臨時決定?
- 如果公司營收再翻倍,這套制度還撐得住嗎?
如果你知道這件事非改不可,但不知道怎麼改得穩、改得對,我誠摯邀請你參加《大腦營行商業思維》課程。
這是一門專為企業經營者設計的深度工作坊,帶你拆解獲利邏輯、分配設計、股東結構與團隊激勵。不是聽故事,而是幫你設計出你自己的營運系統。
現在就點擊下方連結,了解課程詳情,一起升級你的企業思維 【立即了解課程】
真正的經營,是設計一個讓公司能夠穩定賺錢、合理分錢、永續成長的架構。
你走得穩,團隊才能走得久。我相信你已經準備好,邁出這一步。我們課堂上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