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再多也只是白做工
你一定聽過這種話:「我們今年營收破千萬!」
聽起來很厲害對吧?但我問得更細一點:「那你帳上有多少現金?」往往就會聽到沉默。
很多企業看起來案子接得很滿、客戶一個接一個,可是現金流卻永遠都很緊,月底還要去跟銀行談週轉。說白一點,賺得到錢不等於收得到錢,錢收不回來,那些努力根本是白做工。
而這正是許多中小企業、專案型公司最常忽略的死角。每天都在忙、都在接案,可是收款流程沒設計好,或是帳期亂得很,搞到最後是你幫客戶養現金流,自己卻越做越喘。
我見過很多老闆都犯過同樣的錯:以為經營的重點是接更多單、做更大的案子,但事實是,真正決定你能不能活下來、能不能擴張的,是「收錢能力」。
從今天開始,我想帶你一起重新檢查幾個關鍵問題:
- 你的帳期是不是太長?
- 客戶欠款多久才會被追一次?
- 發票是不是常常開了但沒人管?
- 你團隊裡,有人負責追款嗎?還是一直是你在「不好意思地提醒」?
這不是財務部門的事,而是企業生死線。
接下來,我會帶你從現金流的本質開始講起,一路談到帳期設計、催收流程、自動化工具怎麼幫上忙,甚至有企業透過小小調整,收款天數從90天下修到30天,帳上現金多了三倍。
你不需要做更多事,只要把該收的錢收回來,就已經比大多數企業更穩健。
為何「收錢能力」才是企業護城河?
你可以有很強的產品,也可以有很會成交的業務,但如果沒辦法把錢穩穩收回來,那一切都只是「紙上富貴」。
我常看到一些老闆會說:「我們這客戶很大、很穩,先讓他欠著沒關係。」
但現實是,企業不會被沒訂單打敗,反而是被「收不到錢」拖垮的。
一間公司真正的底層安全感,不是營收報表有多漂亮,而是你「帳上現在有多少現金可以動用」、「這個月的回款夠不夠付下個月的薪水」。
而「收錢能力」之所以重要,不只是能不能活下來,還關係到三件關鍵事:
第一,它是你資金週轉的節奏控制器。你有錢在手,才有餘裕談價格、投資新設備、請好的人;沒錢,就算再多機會來,你也只能看著別人接走。
第二,它是你跟客戶談判的籌碼。你若能把帳期設計好、回款流程自動化,就不用每次都看客戶臉色,不用每個月都為了現金進帳心驚膽跳。
第三,它是你企業體質的證明。一家能穩定收款的公司,代表流程清楚、制度健全、風險控管到位,這樣的體質,才撐得住成長、撐得起擴張。
所以,不要再以為「收錢」只是財務行政要處理的事。真正有經營思維的老闆,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現在的收款結構,是在幫助公司成長?還是拖累公司現金流?

現金流基礎:為什麼你賺到的錢,帳上卻看不到?
很多老闆一看損益表會覺得:「欸我們毛利還不錯啊,利潤也沒少,為什麼帳戶裡錢還是這麼緊?」
這時候你要知道一件事:帳面上的利潤,跟你手上能動用的現金,是兩回事。
所謂現金流,講白一點就是——錢什麼時候進來、什麼時候出去,中間能不能留住錢。
一家公司就算賣很多產品、接很多服務案,如果:
- 客戶給你很長的帳期(90天起跳)
- 你卻要先墊材料款、付外包費
- 自家員工還是每月固定出薪水
那你就等於是在幫客戶墊現金。看起來你「生意很好」,但實際上你只是一直在燒自己的營運資金。
這種狀況我見過太多,一家公司一年賺了兩三百萬的毛利,可是因為收款慢、付款快,結果帳上隨時都只有不到50萬的現金流。
你只要遇到一個客戶延遲付款、或一個案子出問題,公司馬上現金斷鏈、全線停擺。
這也說明了,我們不能只看利潤高不高,更要看現金回不回得來、回來的速度夠不夠快。
當你開始重視現金流,看的東西會完全不同:
不是「這案子毛利幾%」,而是「這案子什麼時候會付第一筆、分幾次、能不能先收三成」。
不是「一年有多少營收」,而是「每個月有多少實際入帳,夠不夠付下一波支出」。
只要觀念一轉,公司體質就會不一樣。你會更懂得怎麼安排付款條件、設計合約節奏,也更敢掌握資源。

帳期設計:不能只討好客戶,也要保護自己
談帳期,很多老闆的直覺反應是:「客戶都要月結、雙月結、甚至季結,我們不答應他就不簽約了啊。」
這我完全理解,市場競爭激烈,客戶出條件時,有時候我們為了拿下單,不得不退讓。
但你要知道,讓利不是問題,問題是你有沒有設計「讓得有節奏、有底線」的帳期邏輯。
帳期本身沒有絕對對錯,錯的是你完全照著客戶開的條件走,卻沒設計對你公司有利的保護機制。
舉個例子,很多設計公司、顧問公司,會從「談完才收錢」開始,整個流程跑完才收尾款,結果做到一半客戶就開始拖延、沒下文。
但如果你把流程調整成「分段付款」,像這樣:簽約先收30%、提交初稿收40%、結案收30%——那現金流馬上穩很多。
有些產業則可以設計「里程碑式帳期」,像工程、設備、顧問案這類,依照進度收款,不但讓現金提早回流,也讓客戶更有參與感與責任感。
還有一種方式是轉向「訂閱制/月費制」,把原本單次交易改成穩定現金流的模式,像是提供顧問、保養、後續支援等服務,透過每月收費平衡風險。
很多老闆一開始都會說:「我們這行沒辦法那樣收。」
但當我們真的去盤點帳期壓力,算出現金週轉缺口後,就會發現——不調整帳期,根本撐不久。
與其一直擔心客戶會不開心,不如思考:有沒有一種帳期設計,是客戶也能接受、你也能穩住資金的雙贏方案?
帳款管理與催收:收錢不是吵架,是流程
很多老闆提到「催帳」兩個字,語氣都很無奈,不是因為不敢催,而是怕傷感情。
但我要說得直接一點:你不主動管理帳款,不等於客戶會主動把錢還你。
你不收,他就慢慢拖;你太晚收,他就當沒這回事。
收錢這件事,不是臉皮薄或厚的問題,而是你有沒有一套預防、追蹤、催收的SOP。
第一個最常見的盲點,就是「一開始沒談好」,合約沒寫清楚付款條件、沒設違約條款,甚至連「幾天內要付款」都寫得模模糊糊。這叫預防沒有做。
你要做的是:在報價單、合約、發票上都清楚寫明付款方式、天數、逾期是否收利息,該提醒的都提醒好,不能模糊空白。
第二個關卡是追蹤。很多公司出了發票之後,就沒人追了,也沒人管到底錢進了沒,客戶不提醒,財務就等著。這樣的公司不是沒賺錢,是把應收帳款當作「沒事就會進來的東西」。
事實上你應該要有一套追蹤機制:發票出去了,第幾天寄提醒信?對帳什麼時候做?有沒有每週review收款進度?這些流程都是可以建立的。
第三,就是正式催收。這邊要特別講,催帳不等於吵架,不是叫你硬逼,而是要用等級制來處理。
一般來說可以設三階段:
- 第一次是禮貌提醒:「我們這筆款項應該在X日入帳,請協助確認」;
- 第二次可以加上行政立場:「這筆款項已逾期,我們需為帳務結案」;
- 第三次,視情況再啟動法務流程或中止服務機制,這樣才有立場。
你不需要當壞人,但你一定要有制度。收錢的主控權,從來不該交給對方的節奏。

自動化收款:讓你不用催得尷尬,錢也照樣進來
說到收錢,大部分老闆腦中第一畫面就是——自己在LINE上小心翼翼傳訊息:「不好意思,想提醒一下上次的款項…」
傳出去還要等對方已讀不回,再過幾天才敢打電話確認。真的累。
但現在已經2025年了,這件事早就不需要靠人力來硬撐。收款流程,是可以被設計、可以被自動化的。
你不需要請一個專人每天追帳,也不需要當壞人自己出馬。
你需要的是一套系統——當發票開出後,自動發信提醒;距離到期7天、3天、逾期當天,自動再寄一次簡訊或Email給對方。收款連結也一起送上,讓對方「點了就能付款」,不給藉口。
這類自動化流程,不只省人力,更重要的是:「它不帶情緒,但很有效。」
你催帳,對方會覺得你在趕他;但系統催帳,對方會覺得「喔是流程在跑」。這差別很大。
你可以怎麼做?如果你是用 Excel 管帳,那你可以考慮導入簡單的帳款管理工具,像是:
- CRM 系統 + 自動提醒模組(HubSpot、Zoho 等)
- 雲端發票與收款平台(像是台灣的【電子發票平台】+【金流整合】)
- ERP 或專案系統(ClickUp、Notion 有API 整合)
有些公司會設一個「週三固定發催收通知」的自動任務,不用每次都等人想起來再去催;也有人設「未付款自動關閉某些帳戶或服務權限」,讓帳款與交付服務是綁在一起的。
當你把「收款流程」從人變成機制,就會發現——
你的公司不再被個別客戶節奏牽著走,而是你自己控制現金回流的節奏。
他們沒有多接一張單,卻多出了三倍的現金
我還記得在一次大腦營行《商業思維課程》裡,聽到一位來自製造業的老闆分享他的故事,讓我印象非常深。
他們公司做B2B工業零件代工,客戶也不算少,訂單一直都有,營收年年在成長。 但他說:「我們做了快十年,每年都很累,可是帳上現金永遠不夠。每次要升級機器或請人,都得先看客戶什麼時候要付錢。」
你沒聽錯,他們不是沒賺錢,而是錢進來太慢,資金永遠卡著。
後來他們參加課程時,被點破一個關鍵盲點:他們的帳期是為了客戶方便設計的,從來沒考慮過自己撐不撐得起。
以前一張訂單出貨後 60 天才能收款,中間還要墊材料費、加工費、物流費,所有壓力都自己扛。課後他們回去調整了三件事:
第一,把報價單重新設計成「三段付款制」:簽約先收 30%,出貨前收 40%,驗收後收尾款。
第二,建立一套自動化提醒流程,讓系統在帳款到期前就先通知對方,也幫自己財務部設定追蹤節奏。
第三,清楚告知所有新客戶:這就是我們的付款政策,配合不了的案子,就寧可不接。
你猜發生什麼事?六個月內,他們的平均收款天數從 90 天降到 32 天。
帳上現金從原本最多只剩兩個月備用金,變成可以留半年。甚至有一次大客戶延遲付款,他也完全不慌,因為底氣夠了。
他說了一句我很喜歡的話:「我們沒多接一張單,但因為收錢的方式變了,整間公司都不一樣了。」
這就是我常說的:收錢能力不是加班努力得來的,而是靠制度跟設計撐起來的。
你不用拚命跑得更快,有時候只要「錢收得對」,公司就不會老是在風口浪尖上過日子。

落地行動建議:從今天開始強化你的收錢體系
到這裡,你應該已經很清楚:公司撐不撐得住,不是看你接幾張單,而是看你有沒有一套收得回來的機制。
但很多老闆會問:「那我現在就可以從哪裡開始做?」
我的建議是這三個動作,不用大改組,也不會太花錢,卻能立刻讓你開始掌握收款節奏:
首先,你可以先花點時間,盤點一下目前所有的應收帳款,把所有客戶的帳期拉出來看清楚。哪幾家總是延遲?哪幾家是你怕催的?現在的回款平均是30天?還是90天?
光這個動作,就能讓你看見現金流的真實壓力來自哪裡。
接著,開始思考:你的合約和報價單裡,有沒有可以改變的地方?
是不是可以從「完工付款」改成「分段付款」?是不是可以設計某些產品為「預付制」?或是提供小額方案用月繳制?
不用一次改完全部,你只要先找一個案型、一組老客戶來測試,就能開始看見成效。
最後一件事,也是最多人忽略的:把你該做的收款提醒,做成系統化流程,而不是憑感覺在催。
你可以從一個簡單的Google表、Notion排程,甚至Outlook定期提醒都行,目標就是:這筆錢什麼時候該收、誰來追、追了沒?不能只是「應該有進來吧?」這種模糊感。
你會發現,當你把「收錢」這件事從混亂的感覺,變成有流程、有規律、有紀律的管理系統,公司的狀態會完全不一樣。
你還是做同樣的服務、接同樣的案子,但公司帳上會多出一筆活得久、用得安心的現金。
讓收款變成你的底層實力,而不是最後的煩惱
這篇文章,我想說的其實很簡單:
接到訂單,不代表你賺到錢;只有收得回來的錢,才是真正的營運資本。
現金流不是財務部門的事,是老闆每天都要關心的基本功。
你收錢的方式,決定了你撐不撐得過低潮、能不能接大單、能不能擴編團隊。
這不是帳上數字而已,而是企業生死線。
我們回顧一下,整體有幾個關鍵思維你一定要記住:
- 現金流 ≠ 利潤,你要看的是「實際可動用的現金」。
- 帳期可以談,但不能只讓客戶說了算,要兼顧回款節奏與風險控制。
- 收款流程一定要機制化、自動化,不要再靠人力硬撐或怕催帳。
- 你不需要拚命擴張,有時候只是改對收錢邏輯,帳上就多出三倍現金。
如果你看完這篇,也開始想重新設計你公司的收款流程與營運現金策略,但又不確定怎麼做得穩、做得對——
我真心推薦你參加一次《大腦營行商業思維》課程。
這堂課不只是講道理,而是帶你用經營者的視角,重新設計你的商業模式、現金流邏輯、獲利結構與分錢節奏。
你會看到很多跟你一樣正在苦撐或卡關的企業主,也會學會他們是怎麼一步步從混亂變成穩定、有系統、有節奏的。
你不孤單,也不需要再自己慢慢摸索。
現在就點進連結,了解課程內容,也許這就是你下一個突破的起點: 【立即了解大腦營行商業思維課程】
現金流撐得住,你的事業才能走得遠。
從收錢開始,打造你真正的護城河。我們課堂上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