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缺執行力,你缺的是制度設計

文章目錄

阿翔是一家設計顧問公司的創辦人,公司五年來靠著他親自衝鋒、談案、救火,營收穩定地維持在八位數左右。他總覺得公司只差一步就能突破,但那一步,怎麼樣都跨不過去。每當季初訂下目標,他總是信心滿滿,到了季末卻疲憊地看著報表自嘲:「還是要我自己來。」

他的困惑很普遍。很多創業者、主管、甚至個人自由工作者都陷在同一種迷思裡:為什麼我明明很努力,結果卻停滯?為什麼團隊常常聽不懂指令,進度總是落後?是不是我不夠帶勁?是不是人不夠主動?是不是團隊太弱?

但這些問題的表面是執行力,底層卻是制度空洞。你不是不會做事,而是缺了一個「讓事情持續被做對」的設計。制度,才是行動背後的推進器;沒設計出好制度,再努力也只是讓水倒進破桶。

制度,不只是大企業的專利。越是想成長、越是想脫離一人作戰的創業者與經營者,越需要一套能自我運轉的內部邏輯。

執行力受限的常見迷思

那天我們坐下來談時,阿翔拿出一份剛整理完的內部會議紀錄。他看著那張密密麻麻的紙說:「我覺得問題有四個方向,但都還沒找到解法。」

第一個方向,是他對員工的「主動性」極度不滿。他說:「他們都要等我交代才動,我不說就沒人管進度。」於是他推論,是不是每個人都缺乏意志力與責任感?

第二個問題,是資源分配。他明明請了兩個助理、三個業務、一個行政,但事情還是推不動。「我是不是沒找到對的人?」他懷疑是不是團隊不夠強,或是結構出了問題。

第三,來自於團隊氛圍。「一群人好像沒什麼火花,我說要拼,現場都沒什麼反應。」他說,公司的氣場冷冷的,明明一年前還有激情,但現在彷彿熄火了。

最後,是文化。他心裡想打造一個有紀律、有目標感的組織,可是規矩一立出來,就有人抱怨太死板;想放鬆一點,又怕變成沒效率。好像怎麼做都不對。

我聽完,只問他一個問題:「那你有沒有設計過一個制度,來解決你剛剛說的其中一項?」

他愣了一下,然後回答:「我都是用開會講的,或者自己做示範,想說大家看了就會跟上。」

這就是關鍵。多數人面對執行力問題時,第一反應是往「人」找問題。覺得是誰太懶、誰太弱、誰太不聽話。但真正能撐起長期穩定運作的,從來不是某個人的強,而是一個讓大家可以「知道怎麼做、願意去做、做了有結果」的制度設計。

阿翔遇到的,不是團隊不行,而是沒有一個制度,能把團隊的力量釋放出來。

當制度缺位,再努力都只是治標。這些「執行力不夠」的現象,其實只是制度空白的症狀。



圖 /執行力受限的常見迷思
圖 /執行力受限的常見迷思

何謂「制度設計」

阿翔那次會後開始自學管理書,也上了一些課程。過了幾週他來找我,帶著一疊手寫筆記說:「我大概懂了,制度應該是流程吧?就是把事情規定清楚,大家照著做?」

但其實「制度不只是流程,流程只是制度的一部分。制度真正的核心,是讓事情能夠『可複製、可預測、可調整』的設計。」

流程講的是步驟,而制度講的是三件事:原則、動機、檢核。換句話說,一個好制度不只是告訴大家要做什麼,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這樣做、做了會怎樣、誰來檢查、出錯了如何修補、成功了怎麼獎勵。

我舉了個例子讓他想像。如果今天公司有個新進員工來,他看著你給他的SOP,知道每天要打三十通電話。但他不清楚為什麼這三十通很重要、不知道哪一通才算成功、也不曉得結果會怎麼被評估或回報。這時候,他的行動會開始依賴主觀、情緒、甚至天氣。久而久之,同樣的流程,就變成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結果,失去了制度最該有的穩定性。

制度如果設計得好,會產生三個作用:

第一,是標準化。它讓每一位新人進來,都能知道「怎麼做是對的」、「做到什麼程度是合格的」。

第二,是激勵化。不是靠情緒喊話,而是讓制度本身具備動能,例如績效與獎金機制、明確晉升條件、團隊榮譽感等,讓行動者能看到成果與回報。

第三,是檢核化。一個好的制度會自動產生回饋機制,不需要主管天天追,系統就會反映進度與問題。像是數據、自主週檢核機制、問題回報窗口等,都讓制度可以「自己說話」。

制度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內部邏輯設計。就像企業對外有「價值主張」和「顧客關係」,對內則需要「流程系統」和「組織能量」的支撐。

沒制度,你就得靠燃燒自己維持效率;有制度,才可能靠設計讓組織自動化成長。

阿翔聽完後,低頭看了他的筆記本說:「原來我以前設計的制度,只有流程,沒有邏輯。」

他這句話,是所有轉型的起點。

制度如何放大執行力:案例剖析

阿翔真正體會制度的力量,是從他銷售部門的改造開始的。

他原本的作法很直覺:設定月營收目標,然後交給業務自由發揮。他相信人給了壓力就會有產出,甚至為了激勵,他還加碼設了高額獎金。但一整季下來,有人超標、有人掛零,還有幾筆成交到底是誰跟進的,連主管都說不清楚。每個月開檢討會就像開戰場,問題很多,解法卻總是回到一句:「大家要更努力。」

那次他決定換個方式。他不是先談KPI,而是從制度設計的三個核心步驟著手:清楚的流程節奏、即時的進度追蹤、可被複製的成功經驗。

他要求每位業務在週一早上填寫客戶跟進表,標註「潛在客戶名單、目前溝通狀態、下一步行動」,主管則在週三固定時間做15分鐘一對一快速回饋。他還請一位表現穩定的業務,把自己的話術、簡報順序、回應話語,錄製成內部教材,讓新人可以直接學習。

一個月後,同樣的業務團隊,成效提升了23%。主管開始能掌握節奏,不再只靠感覺;新人上手時間從兩個月縮短到三週。更重要的是,每週的檢核與回饋,讓「改進」這件事變成了日常,而不是月底的暴雷。

研發部門也是同樣的狀況。

原本的流程極為鬆散。每次要開發新功能時,主管就丟一句「你們去研究看看」,接著就是無限迴圈的討論、修改、卡關、再修改。功能永遠延誤,部門之間相互指責,氣氛極差。

他們改採了簡單卻有效的制度:用「看板制」劃分工作狀態(待處理、進行中、待測試、已完成),每天站立會議快速更新進度,強制讓所有人可視化彼此進度、風險、依賴關係。

不到兩週,部門間的誤解開始下降,工時控管變得清楚,主管再也不用當傳聲筒。最明顯的,是專案終於在時限內上線,這是過去從沒發生過的事。

阿翔跟我說:「我原本以為執行力來自於人有沒有在動,但現在才知道——有沒有設計好制度,才決定了那群人在動什麼、怎麼動、有沒有方向。」

從那以後,他再也不會說「人不行」,而是會問:「是不是制度還不夠好?」

圖 / 制度不是寫在紙上,是要能讓人「自然行動」
圖 / 制度不是寫在紙上,是要能讓人「自然行動」

制度不是寫在紙上,是要能讓人「自然行動」

阿翔開始真正理解制度的那一刻,不是在會議室、也不是讀完一本管理書,而是在《大腦營行商業思維》課堂上。

那天我問了一句話:「你現在用的制度,是讓人自動行動,還是得你天天盯著才動?」

阿翔笑不出來。他心裡清楚,自己過去設計的每一個制度,不過是交代事項的集合,沒有人「自然地去做」,也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該做、做完為什麼有差」。

從課後開始,他第一次用「設計一台會自動運作的機器」來看待制度這件事。


而機器要運作,就得具備五個核心元件,也就是《大腦營行》提到的 5P:

第一個是 Purpose(目的)

每一套制度的誕生,必須先對準問題。不是為了「管理大家」而設制度,而是要先問清楚:「我要解決什麼失控的現象?」阿翔曾為了提升業績設立獎金制度,但後來才發現,問題根本不是獎金不夠,而是業務跟進流程沒有節奏,導致成交率無法穩定。他學到,制度要對準行為,而不是對準情緒。

第二個是 Process(流程)

好的制度,是讓人在該出現的時候,自然知道下一步要幹嘛。不是靠主管提醒,也不是靠週會嘮叨,而是讓工作流程本身就包含決策節點與行動提示。他開始把制度畫出來,像設計產品流程一樣設計制度:哪裡進人、哪裡交付、哪裡檢查、哪裡退件。流程一清楚,溝通就不再含糊。

第三是 People(人員)

誰執行?誰判斷?誰優化?制度不該讓每件事都回到老闆桌上。阿翔開始設計「角色分工地圖」,讓專案中每一步都有主責人,資料彙整給誰、誰有決策權、誰定期回顧,變成公開透明的機制。這不是為了找戰犯,而是為了減少模糊與扯皮。

第四是 Performance(績效指標)

制度要能被追蹤、被量化、被分析,而不只是「好像有做」。像他設計的回報機制中,不只紀錄完成狀況,更紀錄改善循環的節奏,例如:多久一次會有輸出?問題是否有逐步改善?他發現,只要數據開始對齊,團隊對績效的認知也會變一致。

最後是 Praise & Penalty(獎懲)

以前的他常常礙於情面,對制度執行不嚴格。後來他學會設定可預期的獎懲節點,並讓執行制度本身就成為一種獎勵。比方說,表單每週如期提交可獲得優先資源分配權;錯過則需補交並說明原因。不是為了懲罰,而是建立一套可被遵守的節奏感。

阿翔後來說了一句話:「我以前設制度,是想讓大家照我說的做;我現在設制度,是想讓大家不用我說也會做。」這句話,正好總結了制度設計的真義。

制度設計的落地實作指南

阿翔重新設計制度後,很快就遇到一個新問題——知道要設制度是一回事,要讓它真的「跑起來」,又是另一回事。

剛開始,他做得太複雜。每個制度文件都有十幾頁,光是教主管看完就得開會兩小時。實施一週後,他發現所有人都覺得「合理」,但沒人真正落實。

後來他想起《大腦營行》課上提到的原則:「制度要設得簡單、清楚、有節奏,才能真的活起來。」於是他採用了 SMART 原則,簡化他的制度推動流程。

每一個制度項目,他都確保這五件事:

第一,具體(Specific):不能講「請準時交資料」,而是「每週三下午五點前,填完回報表送交主管審閱」。

第二,可量化(Measurable):把制度成果變成看得見的數據,例如:每週提交率、錯誤率、完成週期等。

第三,可達成(Achievable):設計制度時,他不再一味要求「最好狀況」,而是以目前人力、工具、時程為基準,設定出「做得到」的門檻。

第四,相關性(Relevant):每一項制度不再只是為制度而設,而是要能對齊公司的營運節奏與部門目標,讓大家知道「這件事跟我有關」。

最後,有時限(Time-bound):所有制度流程都標明執行週期與檢視時程,像是「每月初內部審核一次」、「每季盤點優化建議一次」。

他說:「這五點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真的照著做,我的制度就從紙上文件,變成日常動作了。」

制度,終究不是用來感動人心,而是讓事情能被好好完成。能落地,才有價值。

圖 / 制度,是你商業模式中最該強化的「執行引擎」
圖 / 制度,是你商業模式中最該強化的「執行引擎」



從零開始:五步打造你的制度地圖

制度要落地,不是靠靈感,也不是靠模仿別人的流程,而是從「看清自己的問題」開始。

阿翔在制度設計的最後一哩路上,採取了一種方法:不是一開始就設全套,而是分五個階段,一步步推進。他說,這樣做讓制度真的變成「可以養成的習慣」,而不是「一紙宣布的命令」。

第一步,是舉辦「痛點收集」工作坊。他把核心夥伴約來,不談制度,只談「這半年最卡的三件事」。從業務交接、資料遺漏,到誰都搞不清客戶需求的狀況,大家很快就共識出哪些事是「每次都會發生、每次都很痛」的事。

第二步,他開始整理「現況流程圖」。他不是畫很複雜的圖,而是用便利貼方式把實際流程貼上牆,像是「接到案子 → 發報價單 → 對方沒回 → 跟進方式不一樣」等等,大家才發現,原來問題不是出在沒人做,而是每個人做的方式完全不同。

第三步,他著手畫出「制度藍圖」。針對那些重複發生又易出錯的環節,他開始套用前面提到的5P原則:目的是什麼?誰負責?怎麼追蹤?怎麼獎勵?制度圖畫得不多,但每一條線、每一個人名、每一個節點都對準了他們的日常工作。

第四步,是「小範圍試運行」。他沒有一次要求全公司上線,而是從兩個案子、一組業務、一個任務開始跑。他每週檢討、每次修正,很快就發現哪些環節設計得太重、哪些沒有給出足夠的支撐。

第五步,是進入「全面啟動+持續優化」。制度一旦在小範圍成功,他便讓整個部門一起進來,同時搭配簡單的數據回報與雙週回顧。他還設立「制度優化小組」,每月收集一線回饋,讓制度變成活的系統。

這一連串的改變,沒有一次震撼宣布,沒有太多新工具,只有「從真實問題出發,一步步設計讓人能走得動的流程」。

阿翔後來說:「設計制度,不是做個漂亮圖給主管看,而是設計一條大家都願意走的路。」

制度地圖的誕生,不是創意爆發的結果,而是勇敢直視日常痛點、逐步把混亂收斂成秩序的過程。

制度,是你商業模式中最該強化的「執行引擎」

回頭看阿翔的轉變,你會發現他其實不是變得更勤勞了,而是他終於明白:執行不是靠個人衝刺,而是要設計一套能長期自動運轉的制度引擎。

一套可複製、可預測、可優化的制度,是所有成功商業模式的底層結構。不論你現在的事業是個人品牌、小型創業團隊,或正在成長中的公司,制度設計這一塊,決定了你能不能「穩定地把價值送出去」,也決定了你「能不能放手,讓組織自己長大」。

商業模式不只是賺錢的邏輯,而是包含三大內在設計:

  • 怎麼創造價值(產品設計)
  • 怎麼傳遞價值(行銷銷售)
  • 怎麼穩定交付價值(執行與制度)

大多數創業者卡在最後一環:產品有人買、行銷有成效,但交付過程總是混亂、品質不穩、團隊靠催促才動起來。那不是人的問題,是制度沒有設計好。

而制度設計,是需要學的技能。不是靠看一篇文章、套一張表格就會,更不是老闆自己關起門來想幾天就能定案。它需要一套邏輯、一個框架、甚至是一個能陪你拆解問題的教練。

所以我想邀請你,如果你也想重新設計你的執行引擎,不如來找我聊聊。我長期協助教練、顧問、品牌經營者打造制度型成長機制,從流程、團隊分工到獎懲機制,都是能協助你釐清的範圍。

如果你希望更全面學會制度背後的商業邏輯,我更推薦你親自來參加我們接下來的的中國行 —— 《大腦營行商業思維》現場課程。那是一場聚焦在企業系統設計的密集訓練營,你將學會如何設計能賺錢、能擴張、也能複製的商業模式,包含制度系統、分錢邏輯、收錢架構三大面向。

你不需要再靠燃燒自己成就別人。現在,是時候讓制度為你加速、讓團隊為你接力、讓商業模式為你長出更大的未來。

這一次,不只是學執行,是從根本重新設計你的經營方法。
下一步,就等你一起出發。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