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自由是沒有束縛,其實是你有制度在保護你
有一次我和一位自由工作者吃飯,他苦笑著說:「我每天都在為自由而努力,但不知道為什麼,越做越累、越自由越焦慮。」
這不是個案,而是許多一人公司的常態。
表面上看起來自由了,不用打卡、不用請假、不用交報告;但實際上,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是想錢夠不夠、這週還能不能接案、月底稅怎麼報、營收會不會斷……自由變成一種壓力,變成一種你不敢放鬆的狀態。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沒有制度。尤其是財務制度。
一人公司之所以焦慮,不是因為能力不夠,而是因為你用「臨場反應」去面對每一筆收入與支出。沒有財務架構、沒有風險預警、沒有明確的資源分配原則,結果就是:你永遠得親自監控、親自反應、親自救火。
這篇文章,我想跟你談談:「如果你想要的是真正的自由,財務制度不能等。」
我會從一人公司的經營現場出發,用最簡單的語言告訴你:
- 為什麼你就是這家公司裡的CFO?
- 什麼是你需要的最小可行財務制度?
- 為什麼沒有制度,你根本不敢休息?
- 你該什麼時候開始、怎麼開始?
- 如果你想走得長遠,要怎麼做出制度型自由?
我們會一起拆解這套思維,最後也會邀請你和我們一起走進《大腦營行商業思維》現場課,從系統思考的角度,為你的自由人生,打下真正穩定的根基。
誰需要擔任財務守門員|你是一人公司,也是你自己的財務長
創業初期,你可能以為自己只要專注在專業領域就好,像是做設計、接顧問案、寫程式或教課,至於錢的事?等案子多了、收入穩了再處理也不遲。
但現實是,越早意識到「你同時是這家公司的執行長,也是財務長」,你越有可能掌握自己的節奏與未來。
很多一人公司會在財務上陷入一種誤區:因為業務規模不大,所以覺得不需要制度;結果是每個月都在靠「感覺」決定支出、用「印象」估算盈虧。有人是看存款餘額過生活,有人是把所有帳戶混在一起花,有人是到報稅季才突然想起應該要記帳。
你可能不是不努力,而是少了管理的角色視角。
身為這家「一人企業」的老闆,你得開始切換思維:
- 你不是單純在「接案」,你是在經營一間公司。
- 你不是靠「拼勁」撐過每個月,而是靠「設計好的資金流」穩住長期。
- 你不是等有錢才管錢,而是先學會管錢,才能穩定有錢。
當你不主動扮演自己的財務長,你就會永遠被動地接受金流的情緒勒索。
而真正的自由,不是「收入多」,而是「我知道每一筆錢流向哪裡,怎麼規劃、怎麼運用,讓我能做出選擇」。
制度的起點,不是為了當大公司準備,而是為了讓你這個「一人公司」活得有方向、有安全感、有選擇權。

什麼是你的簡易財務制度|不複雜,但必須完整
當我們一提到「財務制度」,很多一人公司主腦海中浮現的是企業財報、總帳、會計師、稅務稽核……這些詞離日常太遙遠,也讓人下意識覺得:「那不是我這個階段需要管的事。」
但事實正好相反。
對一人公司而言,你不需要複雜的報表系統,但你一定要有簡單、持續可執行的財務制度。因為這套制度,將決定你能不能穩定地工作、有餘裕地選擇、甚至在遇到低潮時不會馬上失控。
什麼是「簡易財務制度」?它不需要讓你成為會計師,但必須讓你掌握四件事:
一、預算規劃
這不只是「收入扣掉支出」,而是你是否能預先決定「這個月我打算怎麼用錢」。包含個人開銷、稅金預留、學習投資、業務推廣等,最好都能有大項目的百分比規劃,而不是憑感覺花、憑結餘省。
二、現金流管理
再會賺錢,現金流不穩也會破產。你需要知道目前帳上現金可以撐幾個月?應收帳款什麼時候會進來?哪幾個支出是可以彈性調整、哪幾筆是固定成本?這些資訊不需靠腦袋記,而是靠制度自動反映。
三、成本分類與控管
當你把所有費用都當「支出」看,長期就無法優化資源配置。你該區分:哪些是變動成本(如接案所需材料)、哪些是投資型支出(如教育訓練、品牌建置)、哪些是例行營運費用(如租金、交通)。這樣你才能知道,省哪裡有價值、花哪裡才划算。
四、稅務與合規處理
你可能不擅長報稅,但你不能忽略稅務。簡單的制度,是設好每月或每季的稅務檢視時間表、使用一個固定的報帳模式(例如對應一張收入明細表與雲端憑證夾),避免臨時報稅時一片混亂。這會讓你少掉非常多不必要的焦慮。
這四個制度,可以不用完美,但不能沒有。
不是為了讓你多做文書工作,而是讓你擁有掌控權,不被金流綁架、也不再靠第六感做財務決策。
建立制度的第一步,不是找工具,而是問自己:「我希望未來能夠自由、可控、成長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財務制度,就該是你這家公司最早投資的底層建設。
為何沒有制度就無法自由|你不是不夠自由,而是太被動
有些人離開職場是為了追求自由,沒想到創業後卻過得比上班更焦慮。
你可能也曾經這樣過:白天忙著交付、晚上趕報價、周末想著下週現金流會不會出問題。你自由了,但沒有放鬆;你掌握了自己的時間,卻沒有掌握資源的節奏。
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制度。
沒有制度,就像帳務永遠浮在水面上,沒有沉下去建基礎。你不知道錢到底夠不夠,不知道下一步能不能投資、不敢拒絕不合理的合作、不敢休息、也不敢漲價。你每一個決策,都綁在一個模糊的預估上。
最常見的例子是:「我大概知道上個月賺多少,但不知道花到哪去了。」這句話,背後反映的不是記帳問題,而是你根本沒有為「資金用途」設界線。久了,你會覺得創業是場失控的漂流,永遠在用直覺應對危機。
但真正的自由,不是什麼都可以做,而是你有清楚的制度支持你做「真正重要的事」。
制度,不是綁住你,而是釋放你。
當你知道每月需要多少錢生存、多少錢可以投入學習、多少錢可以存下做備援,你就能決定「這個月要不要多接案」;當你設好獲利比例與預留稅金制度,你就能放心報價,而不是怕客戶議價、怕報完你根本賺不到錢。
沒有制度的創業,就像把一切都綁在你個人的腦袋裡。只要你一累、一忙、一閃神,整個公司就亂了。 而制度,就是那個能「不靠你也能運作」的機制。這樣的你,才真正自由。

何時啟動你的財務制度|不是等你有錢,而是從現在開始
很多人以為,等到月收入穩定、有更多現金流、有餘裕請會計,再來設制度就好。但這種想法,就像是說:「我等體力變好再開始運動」——等不到那一天。
財務制度從來就不是成功之後才需要的東西,而是你能不能成功、能不能持續、能不能自由的關鍵設計。
阿翔是一位自由講師,創業初期收入不穩,每個月賺多少、花多少,全靠手感。他一直以為,帳這種事只是讓自己安心,真正關鍵是案子多不多。但某次稅務核算時,他發現自己一年明明賺了不少,最後帳上卻所剩無幾,還得補繳不少稅。他開始意識到:沒制度,不只是錢留不下來,還會害你陷入不可預期的風險。
所以財務制度要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是現在。
就從這個月的第一天,花兩小時做一件事:打開帳戶明細,回顧你上個月的收入與支出。看看哪些花費是必要的、哪些其實可以省;看看你的現金還能撐多久;再設定一個目標:「這個月我要控制在哪個支出範圍內,並且提撥多少存下來。」
再來,建立一個固定的「檢視節奏」:
每週一次對帳,每月一次財務回顧,每季一次策略盤點。這些行動不難,但唯有你把它變成習慣,你才有辦法主動駕馭金流,而不是被它拖著走。
你不需要等到公司做大才有制度,你有制度,才有可能真正做大。
真正成熟的創業者,不是月收破百萬,而是能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賺錢、怎麼用錢、哪裡該花、哪裡該守。
這樣的你,才能慢慢從「接案的人」變成「經營自己人生的老闆」。
如何一步步落地:三個簡單行動,從今天開始管錢自由
制度的建立從來不是一蹴可幾,但也不是遙不可及。對一人公司來說,最怕的不是沒資源,而是什麼都不做,只用感覺在經營。
你不需要從一開始就設計出完整的財務報表系統,你只需要從「可見、可做、可持續」的小行動開始。以下三個步驟,就是你打造財務制度的第一塊積木:
第一步,設定一張「每月資金分配表」
請打開一張 Excel 或 Notion 表格,把每月預期收入列出來,接著將支出分成四大類:日常生活費、營運成本、學習成長與儲蓄備援。每一類建議先從比例分配下手,不要落到最後才看結餘。你會驚訝地發現,當錢被「安排好」之後,你的焦慮自然會下降,行動反而更有效率。
第二步,建立一個「每週10分鐘對帳時間」
週五下午,或週日晚上,給自己一杯茶和10分鐘,把本週的所有收支快速記下來。這不只是記帳,而是讓你每週都重新回到「我在經營這間公司」的狀態。你會發現,週週檢視的人,月末才不會慌亂,做決策時也更有底氣。
第三步,用數字來說話,不用記憶在做判斷
每個月第一個工作日,花30分鐘寫下三個數字:月收入、月支出、月儲蓄比例。這些數字將成為你下個月調整預算、檢討定價、規劃時間的依據。你不是在經營情緒,而是在經營數據背後的資源分配與選擇權。
當你開始做這些事,你會慢慢從「我是不是花太多了?」轉變為「這樣分配是否支持我想要的生活與成長?」
這,就是制度給自由創業者最珍貴的東西——可選擇的底氣。

讓我們一起,把制度設計成你的自由武器
如果你想從一人公司走向真正的自由創業者,不只是靠努力賺錢,更希望透過設計制度穩定累積資源,那我誠摯邀請你——加入我們 12 月的大腦營行商業思維現場課程。
這堂課不只是講商業模式的理論,而是手把手帶你清楚了解產品、金流、合作方式,並從制度、分錢邏輯、價值交付三個角度,有一套你現階段可執行的成長架構。
柚子老師會帶你一起了解商業模式,並一步步在課程中了解財務制度、預算規劃與檢核的方法。你會發現,一人公司也可以擁有成熟的經營體質。
制度,不是等你成功了才需要;是你想要長遠、自由、有韌性地活下去,現在就要開始練習的事。
你已經做得夠多,是時候讓制度為你承擔更多。這一次,讓我們陪你,站穩創業的地基,迎向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