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問式銷售|上集,傾聽你的客戶

不是會說話才叫厲害,是你能不能先「聽懂」人心 ──寫給預健的經銷好夥伴們,一起回到 3/18 那天課堂


那天我們一起在預健的培訓現場度過了一個非常紮實的下午,很多人下課後跟我說:「老師,你講的那個陳述跟詮釋,我回去才發現以前真的常常犯這個錯!」

這篇文章,我是寫給你們的,寫給已經坐在教室裡、回家之後想再細細回味這堂課的你們。
因為我知道,一堂好課,不是上完就結束,而是回去還會咀嚼、還能用得上。

我們不是在賣東西,而是在幫助客戶重新認識自己

很多人一開始來聽「顧問式銷售」,以為我會教你怎麼話術、怎麼成交、怎麼拋出金句讓對方點頭。

但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不是來推東西的,我們是來幫助客戶釐清,他自己都還沒說出口的需要。」

這句話可能你當下聽懂了,但實際回到現場、遇到客戶的時候,有沒有又忍不住想「我到底要怎麼開場?」「我怎麼帶到產品?」

來,我們從最常見的一句話開始說起。

圖 / 我們不是在賣東西,而是在幫助客戶重新認識自己
圖 / 我們不是在賣東西,而是在幫助客戶重新認識自己

陳述 vs. 詮釋:你說出口的第一句,就決定對方願不願意打開心

有沒有曾經對客人說過:「你是不是很怕冷啊?」
聽起來只是聊天開場對吧?但這句話,其實就踩到顧問式銷售的大地雷了。

為什麼?

因為這句話,是一種「詮釋」——你根據自己的判斷,替對方下了一個結論。
但你怎麼知道他是怕冷?說不定他只是今天剛好穿這件毛衣很順眼,說不定是他老公買的、他不好意思不穿。

我們要學會的,是「陳述」。

什麼是陳述?就是你看得見、聽得到、摸得到的事實描述。
像是:「我看到你今天穿了比較厚的毛衣,雙手交叉,看起來你蠻習慣保暖的方式,是對溫度比較敏感嗎?」

你看,是不是整個感覺就不一樣?對方會覺得「你觀察我」,而不是「你定義我」。

圖 / 陳述 vs. 詮釋:你說出口的第一句,就決定對方願不願意打開心
圖 / 陳述 vs. 詮釋:你說出口的第一句,就決定對方願不願意打開心

五句話以內,把球丟給對方

我在課堂上有說,顧問式銷售有一條黃金規則:「講話超過五句,你就犯規了。」

你不是在演講,你是在跟人互動。如果你話講太多,對方反而只會在腦中浮現一句:「這個人到底什麼時候要停?」

所以,不要急著介紹產品、功能、優惠…你只要記得——把對話的主導權讓給對方

你問對了問題,客戶自然會打開。

像這樣問:

  • 「你平常運動會挑什麼時間?」
  • 「最近有感覺身體哪邊比較卡嗎?」
  • 「你以前有試過什麼方法改善睡眠或壓力嗎?」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每一題都會讓對方開始思考,而你就有機會真正「聽見」他在乎的點。

客戶不一定知道他要什麼,但他一定知道他不想要什麼

我教過很多業務,他們跟我說:「老師,客戶都說沒什麼特別的需求耶…那我要怎麼賣?」

來,我教你一個小撇步:不要一直問他「你要什麼?」你要去問他「你最近哪裡覺得卡?」

比如他說他最近常常覺得累,你就可以問他:「你覺得是壓力?還是睡不好?還是吃東西不太固定?」

這時候你會發現,他開始講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內容,也許是工作,也許是家庭,也許是他對自己的身體有一種說不出來的不安心。

這些,都是「需求的前兆」。

成交不是靠你說,是靠他說

我們常常以為:「我要說得夠好、夠會講,對方才會買。」
但真正的顧問式銷售,是你問得好、聽得深,對方自己說出來,他想改變。

你做的不是把產品「推」進去,而是把對話「挖」進去。

像我在健身房最常做的事情之一,就是陪客戶聊天。
一聊才發現,有的媽媽會因為女兒剛生小孩,想要活得健康一點當幫手;有的銀髮族是因為摔倒過一次,現在很怕再受傷;也有人單純是因為身邊朋友都開始重視健康,覺得自己不能落後。

這些故事,沒有一個是你問「你要買什麼?」會講出來的。
但只要你問得夠真、夠慢、夠細,他們就會願意打開。

小結|顧問式銷售的第一步:讓對方感覺「你懂我」

這堂課最核心的東西,不在於「怎麼賣產品」,而是「怎麼先被信任」。

如果對方在你面前的感覺是:「你真的想幫助我」、「你有在觀察我」、「你不只是來推銷的」,那麼你連還沒講產品,他就已經在準備掏錢了。

這就是顧問式銷售的威力。

 我們下篇會一起聊聊:

  • 如何問出「客戶真正的需求」,而不是他以為的答案
  • 面對「我考慮看看」的客人,到底該怎麼辦?
  • 顧問式銷售的完整流程圖,一步一步怎麼走?

如果你也想讓自己的銷售變得有溫度、有方法、有結果,下集你絕對不能錯過。

我們下次見,還要一起把這套方法練到骨子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