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習慣的養成──渴望!利用「全球風行的習慣改造指南」,我們能怎麼做?

新習慣的養成──渴望!利用「全球風行的習慣改造指南」,我們能怎麼做?

文章目錄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作者查爾斯.杜希格說:「人每天的活動中,有超過百分之四十是習慣,而不是自己決定的。……幸好,習慣強而有力,卻也脆弱易催;習慣會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出現,卻也能刻意培養,或被拆卸重組。」

習慣養成的困難點

圖/明明努力想要養成一個好習慣,為什麼好習慣的養成總是失敗呢?
圖/明明努力想要養成一個好習慣,為什麼好習慣的養成總是失敗呢?

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或多或少都有這種經驗吧?

想要擁有完美體態,於是努力下定決心一定要養成每天下班後去健身的習慣,然而卻總能遇見各種事件阻撓,例如:加班加到太晚,健身房都關了、上班被老闆罵到心情很差,不想去健身、今天那個來不舒服,沒辦法健身……

明明努力想要養成一個好習慣,明明這個好習慣會帶來的成果那麼甜美,為什麼就是無法養成,為什麼好習慣的養成總是失敗呢?

養成新習慣的困難點一:步驟太多、內容太繁雜

人的大腦設定在碰到複雜選項時,會優先做花費力氣較小的事。因此當一個新習慣養成需要很多步驟,我們想做的動機就會愈低。當一個新習慣需要做的行為本身太過複雜,我們的成功率當然也就無法提高。

也就是說,在規畫養成新習慣時,我們應該避免在一開始就設立太大、太複雜的目標。反之,如果把習慣先設定在更小、更簡單達成的目標,那就有可能成功養成習慣。

推薦你延伸閱讀:七個訣竅讓新年計畫不再只能是願望

養成新習慣的困難點二:時程太短、改變太劇烈

習慣的養成是需要時間的,很難一、兩天就達到,這也是為什麼全豆樂創辦人鄧琇文老師的《60 天的蛻變旅程》【註1】把整個蛻變旅程設定為 60 天的原因。她期待讀者們透過每次只需花費一些力氣與時間的「微行動」來一點一滴為自己帶來改變。

健康也是需要習慣的,讓自己一天看一篇《習慣要健康》、寫一篇《5分鐘健康管理日記》,一天一天慢慢養成健康習慣。

如果一下的改變太大,對我們來說也是大大提高養成習慣的難度。

一個原本宵夜習慣吃一整包鹽酥雞配一大杯珍珠奶茶的人,突然要改成吃蔬菜、水果當作宵夜,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於是我們可以改成吃半包鹽酥雞、小杯的珍奶,慢慢循序漸進。

推薦你延伸閱讀:如何養成健康好習慣?健康是最大的財富,教你1招阻斷誘惑與惰性!

圖/一個原本宵夜習慣吃鹽酥雞配珍珠奶茶的人,突然要改成吃蔬菜、水果當作宵夜,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圖/一個原本宵夜習慣吃鹽酥雞配珍珠奶茶的人,突然要改成吃蔬菜、水果當作宵夜,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養成新習慣有方法!你可以這樣做!

養成新習慣實驗:劍橋大學的猴子實驗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這本書裡提到一項實驗。

劍橋大學神經科學教授沃夫蘭.舒茲以猴子來做實驗,朱利歐是隻四公斤重的獼猴,腦袋插入極薄的電極片,因此可以觀察獼猴腦部的神經元活動。

某天舒茲把朱利歐放在燈光昏暗的房間,讓他坐在椅子上,並打開電腦螢幕,朱利歐每次看到螢幕上出現彩色圖形,就得碰一下拉桿,只要他看到圖形並觸碰拉桿,一滴黑莓汁就會從天花板垂下的管子裡滴出來,流到牠嘴裡。

每次朱利歐得到報酬,腦部活動就會變得非常活躍,是乎暗示他現在很開心。將該腦部神經元活動圖形訴諸文字,意思就是:「我得到報酬!」 舒茲讓朱利歐不斷重複相同的實驗,根據神經學理論,朱利歐的行為已經化為一種習慣。

不過實驗持續進行,結果也跟著改變。獼猴越來越熟練這種行為後,亦即該習慣越來越定型,朱利歐的大腦便會開始期待喝到烏梅汁,觀測儀顯示朱利歐一看到螢幕上出現圖形,喝到果汁前的腦子就會出現和「我得到報酬!」一樣的腦部活動圖。

換言之,螢幕圖形不只是觸碰拉桿的提示,也是預告朱利歐腦袋的出現愉悅反應的前兆,朱利歐只要一看到圖形立刻會期待得到報酬。

舒茲後來調整實驗的內容,之前只要朱利歐碰一下拉桿就可以喝到果汁,現在就算朱利歐的行為完全符合要求,但報酬變了,可能是喝不到果汁,或喝到果汁的時間延後。若沒喝到果汁或喝到的時間延後,朱利歐會發出不高興的聲音,且變得無精打采。

這時舒茲看到朱莉歐的大腦出現新的活動模式:渴望。習慣會啟動神經的渴望反應,一旦有了渴望,習慣迴路就會轉個不停。

新習慣就是這樣養成:結合提示、慣性行為、報酬,然後創造渴望,打開習慣迴路的開關。

圖/獼猴越來越熟練行為後,亦即該習慣越來越定型,大腦便會開始期待獲得報酬。
圖/獼猴越來越熟練行為後,亦即該習慣越來越定型,大腦便會開始期待獲得報酬。
推薦你延伸閱讀:如何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

養成新習慣的方法:結合提示、慣性行為、報酬

通過猴子實驗,我們知道要新習慣的養成要創造足夠吸引自己的報酬,創造渴望。

假設你想養成每天下班後健身的習慣,你要先有意識地幫自己設定一個提示,例如在你每天的工作包準備一套輕便的運動服裝,足夠吸引自己的報酬,例如記錄每天運動過後的成就感、運動之後來杯好喝的蛋白飲(我們知道蛋白質飲品有些味道很可怕,但相信你可以找到較好喝的蛋白質飲品,那就能夠拿來當作報酬啦!)、或者可以看到健身房的帥氣健身教練。

你得要確認你的大腦對報酬有所期待,才能養成每天下班後運動的慣性。

而除了催生「下班後去運動」的行為外,你的提示訊號在你的工作包裡的一套輕便運動服裝也必須誘發你對報酬就感、好喝的蛋白飲、帥健身教練的「渴望」。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提示訊號讓你產生對報酬的渴望,也代表著你的習慣已然形成。

圖/要確認你的大腦對報酬有所期待,才能養成每天下班後運動的慣性。
圖/要確認你的大腦對報酬有所期待,才能養成每天下班後運動的慣性。

養成新習慣,行動是關鍵

相信有些人在「習慣養成」這條路上已經走了許久,至今仍在與建立新習慣、改掉舊習慣戰鬥著。

也有些人,可能看了幾十本習慣養成相關書籍、上百篇習慣養成教學文章,卻遲遲尚未行動。

在這裡我們要跟大家呼籲,要是你真的想養成優良的好習慣、健康的好習慣,光用看的或想的都不夠,請動身實際行動,沒有行動什麼事都不會改變!

如果你想開始嘗試第一步,歡迎點選此連結,留下你的資料訂閱微行動健康顧問。

過去鄧琇文老師致力於輔導學員改善生活習慣,與建立運動習慣,並且培訓許多位教練用各式各樣的方式來創造學員更多的微行動,歡迎你在透過微行動讓自己養成新習慣的過程中,有任何的心得或需要協助的地方都可以來與我們交流。

如果你想更深入的了解歡迎寫信到我們的服務信箱 service@service

推薦你延伸閱讀:《習慣要健康》精采試閱

可延伸閱讀資料:

  1. 書籍:《60 天的蛻變旅程》
  2. 書籍:《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 那樣工作?》
  3. 書籍:《原子習慣 : 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4. 扭轉人生的原子習慣 : 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 齊立文總編輯
  5. 書籍︰《設計你的小習慣︰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精研,全球瘋 IG 背後的行為設計學家教你慣性動作養成的技術》

延伸推薦影片:


✅免責聲明:撰寫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健康訊息為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返回頂端